近日瑞幸咖啡自爆該公司首席運營官(COO)實施22億財務造假之后,股價暴跌,引發投資人憤怒,連中國證監會都發表聲明強烈譴責。瑞幸咖啡在壓力之下,祭出了此前投保的董責險保單。
據券商中國記者了解,瑞幸咖啡購買的董責險,由多家保險公司共保,共保單位包括平安產險、人保財險、太保產險等。
平安產險方面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公司已收到被保險人提起的理賠申請,正在進一步處理中。
周五,太保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中國太保產險以跟單形式參與了瑞幸咖啡董責險的共保業務,并已做了審慎再保分出安排。到目前為止,公司尚未收到主承公司的正式出險通知。公司將密切關注,按照保險合同和共保協議處理相關理賠事宜。
目前,各家保險公司的承保比例暫未披露,據南都報道,平安產險承保比例遠低于2成。
周五,瑞幸咖啡下跌15.94%,在爆出財務造假丑聞之后兩日,累計跌幅超82%,最新市值僅剩13.62億美元。
2019年5月,瑞幸咖啡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成為全球IPO最快的公司之一。按照慣例,赴美上市的公司大多會購買董責險,瑞幸咖啡也不例外。
董事及高級職員責任險,起源于歐美市場,針對美國或香港上市企業的已經相對成熟。
據睿再保創管理咨詢公司總經理金怡鐘介紹,董監高責任險保障責任范圍,包括董事、監事、獨董、董秘及高級職員在履行公務過程中的過失(如錯誤陳述、誤導性陳述、違反信托規定等)造成投資人的損失應承擔的個人賠償責任,且此個人賠償依法不能從其所在公司獲得補償,可由保險公司在約定的限額內承擔投資者損失賠償;另外,如董事或高級職員因其過失導致投資者損失而引發對其索賠,但此索賠依法可由其所在公司為其承擔,則保險公司會代表公司向投資者支付賠償。
董監高責任險在保單中對“不當行為”的定義,通常包含公司董事及高級職員獨自或與他人一起在履行作為公司或其子公司董事及高級職員職責的過程中,實際、試圖或被指控實施了錯誤陳述、虛假陳述、誤導性陳述、遺漏、疏忽或違反職責等行為。
承保范圍上,包括庭外和解、判決或和解損失、律師費以及對于公司事務正式調查的抗辯費用。
承保對象方面,董事及高級職員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包括在公司或其子公司任職的現任、前任及繼任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監事及獨立董事;董(監)事及高管的配偶、繼承人或法定代理人;(因董事及高管不當行為而向此等人士提出的連帶索賠);可擴展承保公司的外兼董事。
值得注意的是,董監高責任險保單不承保依法不允許承保的事項,比如故意違法、由于犯罪行為導致的罰款或處罰。因此,所有的董監高責任險保單都包含特定的除外責任條款,標準的董監高責任險保單除外責任條款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情形:
顯然,董事高管責任險并非萬能。一旦法庭最終裁決瑞幸及其高管構成欺詐,保險公司是不會為其“故意欺詐”而買單的。
4月2日,瑞幸咖啡在公告中承認首席運營官實施了22億元的業績造假。消息一出,在國內責任險領域引發巨大爭議。
瑞幸咖啡公告承認財務造假,背后有諸多疑問。
首先,公告公司COO造假,這是瑞幸咖啡自行確認的,但事實到底如何?還需要相關部門進一步調查形成結論。
假設公司只是COO造假,那么COO的行為能不能代表公司實施了財務造假行為?
如果CEO、CFO被后續調查證明也卷入了財務造假,那么這屬不屬于公司行為?
另外,如果在中國申請理賠,瑞幸有沒有履行投保前的如實告知義務?這也是國內保險公司普遍重視關注的問題。
熟悉董監高責任險的專業人士認為,如果調查認為造假行為構成了公司造假,則保險公司可以考慮除外責任的條款。
蘇黎世保險(中國)公司特殊風險部高級總監毛亮在4月3日晚間的一次直播中表示,根據目前暴露出來的情況,還不能界定高管中哪些人有主觀造假行為、其行為能不能歸咎為公司、能不能代表公司等。結論如何,還需要根據案件調查的事實細節,以及最后的證據來判定。
不過,他表示,現在可以確定的大方向是,保險公司會啟動保單理賠程序,但很多細節可能要花1年、2年的時間去發掘。
董責險在國外屬于最高風險級別的險種。近年,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選擇海外上市,董責險受到高度關注,并發揮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董事高管責任保險業廣泛應用于美股、港股等海外證券市場的風險解決手段中,據統計,截至目前有約90%以上的美股上市公司和85%以上的香港上市公司均有投保。
以美國來說,近年來證券訴訟呈現加速增加的趨勢非常明顯,最近五年平均比上一個五年有40%的增長。海外企業赴美上市遭到訴訟的情況尤為突出,其中,美股市場中概股在2016年有3家被訴訟,2017年有11家,2018年15家,2019年超過9家。
在香港市場,基于《上市規則》的規定,所有赴香港主板上市的企業都應對董事可能面對的法律行動作適當的投保安排。從風險角度來看,港股上市公司最主要的風險之一便是香港證監會及相關監管機構進行的監管調查。從2016-2017年的統計來看,針對企業信息披露,特別是關鍵業務數據、營收信息等信披問題及企業管治失當的監管調查行動占比達到25%。
而從保險公司的實際賠付情況來看,港股上市公司的賠付主要集中在應對監管調查而發生的相關抗辯費用。不過值得額外注意的是,香港市場也有著較為成熟的做空機制,這也給赴港上市公司造成了不同于A股市場的麻煩,除了股價大跌以外,有可能進一步引致更為嚴重的監管及訴訟問題。
在目前A股3600多家上市公司中,投保董責險的不到300家,投保率不到10%。
蘇黎世保險(中國)公司特殊風險部高級總監毛亮曾在券商中國記者專訪時介紹,目前A股市場上購買董責險的公司主要是幾類:一是中港兩地上市公司;二是公司治理較好的大型國企及金融機構,它們對這一險種比較了解,有較高的投保率;三是有獨董推動的公司,現在上市公司被證監會處罰或法院判罰的案例中,逐漸出現獨董也被列為處罰對象的情況,獨董要承擔個人責任,就會敦促上市公司來買董責險;四是聘用了有海外背景高管的,或者有股東是外資背景,或有跨國業務的公司,它們對風險的認知比較清晰,也會投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