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上海蘭迪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陳禹彥律師受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邀請分享“《民法典》合同編與《保險法》的交錯——以互聯網保險為例”專題講座。本次講座聚焦司法實踐中《民法典》與《保險法》的交叉適用難題,結合互聯網保險新業態的實務案例,為參會人員提供了兼具理論深度與實操價值的專業解析。
本次“《民法典》合同編與《保險法》的交錯——以互聯網保險為例”專題講座,共分為《民法典》對提示說明義務的影響、《民法典》對保險合同成立、生效認定規則的影響、未如實告知能否適用《民法典》合同撤銷規則、保險法2年訴訟時效vs民法典3年訴訟時效等四個部分。
陳禹彥律師結合互聯網保險的蓬勃發展現狀,點明了在這一新興領域中《民法典》合同編與《保險法》交錯適用的重要性與復雜性。并且隨著互聯網保險業務的快速擴張,新舊法律規范的銜接與沖突問題日益凸顯,對保險實務操作帶來了諸多挑戰。
在《民法典》對提示說明義務的影響部分,陳禹彥律師深入分析了互聯網保險中格式條款的特殊性。他指出,相較于傳統保險,互聯網保險的投保流程更依賴線上操作,提示說明義務的履行方式、程度認定等都面臨新的問題。陳禹彥律師結合自身處理的互聯網保險糾紛案例,詳細解讀了《民法典》中關于格式條款提示說明義務的規定如何與《保險法》相關條款銜接適用,強調了在電子投保場景下,如何確保提示說明義務履行的有效性,避免因未充分履行義務而導致的法律風險。
對于《民法典》對保險合同成立、生效認定規則的影響,陳禹彥律師圍繞互聯網保險合同訂立的電子化特點展開講解。他提到,互聯網保險中投保單的提交、保費的支付、保險人的承保確認等環節均通過線上完成,這使得合同成立與生效的時間節點認定、電子簽章的效力等問題變得更為復雜。陳禹彥律師對比了《民法典》合同編與《保險法》及其司法解釋中關于合同成立生效的規定,通過實際案例剖析了在不同交易場景下如何準確適用法律,確定合同的效力狀態。
在未如實告知能否適用《民法典》合同撤銷規則部分,陳禹彥律師針對互聯網保險中投保人如實告知義務的履行情況,探討了《保險法》中關于未如實告知的規定與《民法典》中合同撤銷規則的適用關系。陳禹彥律師分析了兩種法律規范在構成要件、法律后果等方面的異同,結合具體案例闡述了在實務中如何判斷是否可以適用《民法典》的合同撤銷規則,以及適用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為保險公司處理相關糾紛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關于保險法 2 年訴訟時效 vs 民法典 3 年訴訟時效,陳禹彥律師梳理了兩者在保險糾紛中的適用范圍與沖突解決原則。他指出,互聯網保險糾紛由于其跨地域、涉及主體多等特點,訴訟時效的認定往往成為爭議焦點。陳禹彥律師通過對相關法律條文的解讀和司法實踐案例的分析,明確了在不同類型的保險糾紛中,如何正確選擇適用的訴訟時效規定,幫助保險公司更好地把握維權時機,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陳禹彥律師的本次講座,緊密結合互聯網保險實務,深入剖析了《民法典》合同編與《保險法》交錯適用的關鍵問題,既有扎實的法律理論支撐,又有豐富的案例實踐佐證,讓參與講座的平安財險深圳分公司領導及員工對相關法律問題有了更清晰、深入的認識。講座結束后,大家紛紛表示受益匪淺,對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