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保險業十大新聞
作 者:中國銀行保險報 所屬工作機構:中倫文德保險研究院 摘 自:中保法
一、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召開,明確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保險業功能定位,要求發揮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
自5月18日金融監管總局正式掛牌以來,在新的監管機構的指導下,保險行業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進一步融入大金融格局,同時也面臨更嚴格監管。
二、積極支持防汛救災和災后重建,保險業發揮獨特保障作用
不管是7、8月份的華北黃淮等地出現的洪澇災害,還是12月份甘肅的地震災害,每次有重大事故發生,保險業均積極支持救災和災后重建,發揮著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的功能。
在金融監管總局的指導下,保險機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快速啟動重大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各家保險機構都開辟了綠色通道,最大限度簡化理賠程序,堅持“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原則,全力提升理賠服務質效。同時加大預賠付力度,最大限度減少各種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影響。
三、養老保險試點穩步推進,持續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
中國已經步入老齡化國家,因此國家也對養老保險給予了高度重視。
2023年以來,商業養老金業務試點啟動,4家養老險公司先后推出創新產品;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由試點業務轉為常態化業務;
個人養老金試點一年來穩步推進,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不斷擴容,目前已有20余家公司,99個個人養老金產品,涵蓋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兩全保險、年金保險、萬能保險等類型。
此外,加大對養老社區的布局力度,泰康、國壽、平安、大家等公司均新增多個養老社區項目,為人們提供更豐富的養老選擇。
四、保險銷售行為新規落地,有序推進消費者保護工作
2023年9月到10月,“2023年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宣傳月”啟動,面向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育宣傳活動。
6月30日起,《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險產品信息披露規則》開始施行,不斷提升保險產品的透明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9月28日,金融監管總局發布《保險銷售行為管理辦法》,將保險銷售行為劃分為售前、售中和售后三大環節,分別提出明確規定,更好地規范保險銷售行為,提升保險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在推動保險行業健康發展的同時,更加全面地保護好廣大保險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五、倡導風險減量服務模式,推動財險業高質量發展
2023年初,原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財產保險業積極開展風險減量服務的意見》,要求財險業應把服務人民群眾、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社會穩定作為開展風險減量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減少風險隱患、降低重大風險損害為目的,積極協助投保企業開展風險減量工作。
風險減量服務是財險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對于提高社會抗風險能力、降低社會風險成本具有積極作用。
目前,各財險公司紛紛轉變經營思路和模式,拓寬服務范圍,在責任險、車險、農險等各類財產險業務中積極提供風險減量服務,做深做實做細服務內容,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方案。
六、壽險預定利率下調、推行“報行合一”,切實防范利差損風險
2023年8月,多家人身險公司完成新舊產品切換,停售預定利率3.5%的增額終身壽險等產品,將普通型壽險預定利率下調至3%以下。
近年來,市場利率下行趨勢明顯,資本市場波動加劇,投資端普遍承壓。預定利率下調可控制整體負債成本,降低利差損風險。
在費用管理方面,近些年人身險業出現“報行不一”的情況,即實際費用超出了產品報備時的水平。
2023年以來,監管部門向人身險公司下發了多份文件,力推“報行合一”,率先在銀保渠道啟動。
四季度,絕大多數開展銀保業務的銀行與保險公司重新簽約。
七、助力共建“一帶一路”,保險業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走深走實
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十年來,中國保險業持續優化海外布局,不斷豐富金融產品,著力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融資支持和保險保障。
截至2023年6月末,6家中資保險機構在8個共建國家設立了15家境外分支機構;“一帶一路”再保險共同體累計承保“一帶一路”項目74個,保障境外總資產570億元人民幣。
2023年6月,再保險“國際板”啟動,助力我國再保險市場由“單向開放”向“雙向開放”轉型升級,進一步推動再保險高水平對外開放和高質量“雙循環”。
10月,再保險“國際板”迎來首批15家進駐機構,形成初步機構集聚形態。
11月,金融監管總局批準在京設立寶馬(中國)、安顧方勝兩家外資保險經紀公司,保險業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提升。
八、被接管保險機構處置工作有序推進,有效防范化解風險隱患
2020年7月,原銀保監會依法對天安財險、華夏人壽、天安人壽、易安財險實施接管。
2023年以來,這4家機構風險處置工作迎來新進展。
5月,原銀保監會批復同意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受讓易安財險10億股股份,持股比例100%,易安財險更名為比亞迪財險;
6月,中匯人壽及其分支機構獲批開業,依法承接天安人壽保單負債、有效資產及全部機構網點,全面履行保險合同義務。
7月,瑞眾人壽及其分支機構獲批開業,依法承接華夏人壽保單負債、有效資產及全部機構網點,全面履行保險合同義務。
9月,申能財險獲批籌建,天安財險重整邁出重要一步。
九、保險資管業專業化經營20年,險資運用成效顯著
自2003年第一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人保資產成立以來,20年間我國保險資產管理行業快速發展,市場影響力不斷擴大,專業投資能力不斷提升。
目前,保險資管公司達34家,資產管理規模達到27萬億元,已經成為我國債券市場、股票市場最大的機構投資者之一,為我國宏觀經濟穩定運行和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發揮作用。
20年來,保險資金運用范圍日漸拓寬,保險資管公司已成為國內可投資大類資產類別最豐富的主流金融機構,保險資管產品已成為服務國家戰略和實體經濟的重要途徑。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7月末,保險資金為服務實體經濟投融資規模已經超過24萬億元。
十、健全精算職業培養體系,精算師資格考試開啟
精算是保險經營的核心技術。從1693年埃德蒙·哈雷編制的第一張生命表起,精算師就一直致力于人類風險管理,具體做法就是將非數字的變成數字的,將不可量化的變成量化的,將不能建模的建成模型,進而將不可承保風險轉變為可承保風險,將高危風險控制為低危風險,將不可持續的行為和過程朝著更可持續的方向轉變。
2023年7月17日,金融監管總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精算師職業資格規定》和《精算師職業資格考試實施辦法》,對精算師職業資格考試的報名條件、專業類別、考試科目等進行了優化,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精算師職業資格管理和考試體系。
10月21日—25日,2023年精算師職業資格考試在北京、上海、天津等9個城市同步舉行,全國共有5000余名考生報考。這是精算師納入《國家職業資格目錄》后的首次考試,將有力推動我國精算人才隊伍建設和精算職業發展進入全新階段。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需要下載本網站內容者,需要載明本內容摘自睿再保創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官網www.nbdd.com.cn,并注明作者姓名及其單位,未經許可不可用于商業用途。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轉載”、“編譯”、“摘自”的所有作品,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他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子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并自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