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
很榮幸參加亞洲金融論壇。下面我談幾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新冠肺炎疫情對人類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從政治、經濟、金融到人類的生活方式,這種影響將是長期、不可改變的。我們將進入另一個新常態。在疫情期間,各國家和地區都采取了一些超常的政策措施,以應對和平滑不利沖擊。可以預計,只要疫情仍然肆虐,理性告訴我們,這些超常規政策措施是不太可能作大幅調整和快速轉向的。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也充滿信心,疫情終將結束,我們希望能在新的一年里結束。后疫情時代即將到來,現在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如何在后疫情時代恢復轉入常態,并在這一過程中盡可能平滑周期性以及轉向所可能出現的波動。
下面,我重點談談經濟金融領域的幾個問題。
第一,寬松財政貨幣政策的退出。疫情期間,全球特別是主要經濟體都推出極為刺激的財政支出和超級寬松的貨幣供應,這對對沖疫情沖擊風險發揮了積極作用。后疫情時代,這些政策如何退出將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退出時機、順序、方式和步驟的把握至關重要。在這一過程中,全球主要經濟體如何加強合作,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開展合作,減少退出的震蕩,增強協調性、一致性,大家現在就應坐在一起好好討論,找到解決方法和路線圖。
第二,如何把通貨膨脹拉回到溫和水平。不管我們現在認為通貨膨脹是否是暫時的,或者通貨膨脹目標是否可以更高,但我們必須承認,全球已經進入了高通脹時代。回顧歷史,也有類似的情況,但我們也都走過來了。例如上世紀80年代主要國家曾經歷過高通脹,最后成功控制。過高的通貨膨脹對全球市場、社會生活帶來不穩定沖擊,如果老百姓收入上漲速度趕不上物價上漲速度,很可能會引發嚴重的社會動蕩。我們現在必須來思考如何把通貨膨脹水平重新拉回到我們可以承受的目標值內。
第三,如何塑造和改善全球供應鏈,以增進人類福祉。疫情對過去近百年全球化所構筑的、相對穩定的產業供應鏈體系帶來了較大沖擊。目前,重構供應鏈的聲音不絕于耳。對此我們必須認真、嚴肅地思考。全球供應鏈體系是建立在國際貿易分工比較優勢理論基礎上的,從成本效益角度核算,更加有利于各經濟單位和市場主體。那么,在后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體系如何重建,這是一個很大的問號。我認為,成本最小化、可得最便利化是我們的目標。恢復后的全球供應鏈體系必須能有效提升人類福利,密切各國和地區的聯系與人員往來,有利于建設一個更加相互依賴、相互包容、守望相助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四,應對氣候變化已迫在眉睫。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其中有許多不確定性,我們并不知道。但我們知道的是,在過去幾十年,各種極端氣候災害發生的頻率大為增加,天氣變化的既有規律已被打破。金融應對氣候變化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例如,如何把更多金融資源投入到綠色產業、綠色企業,增加綠成色。如何通過權重計算、評級安排、碳排放權交易等來實現清潔能源的推廣。在保險領域,如何從通過理賠彌補投保人損失,更多地介入到氣候數據監測、災害風險防范和早期預警等功能。
當前,內地與香港經濟金融聯系更加緊密。在金融領域,有很多方面仍然需要繼續深化和加強。
一是財富管理。據市場預測,2021年內地個人可投資資產規模將達到200多萬億元,隨著經濟持續發展,人均資產水平將進一步提升,香港可以發揮獨特優勢,實現資產全球配置。
二是再保險領域。再保險需要各方面的專業機構和人才,如安全評級機構、專業律師、災難建模專家、精算師、投資經理等。隨著內地經濟與國際聯系更加緊密,再保險需求不斷擴大。香港是亞太傳統的再保險中心,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三是健康和養老保險。目前內地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7歲,60歲以上人群占人口比例19%,長壽時代人們對健康保險和養老保險的需求陡增。香港人均預期壽命85歲,為全球最高,有發展健康和養老保險的經驗和做法,這方面合作潛力巨大。
四是金融科技。內地和香港金融科技發展速度都很快,對改善金融服務,特別是普惠金融發揮了重要作用。新冠疫情還加速了金融科技的應用。市場還有很大的潛力。兩地之間可以在信息共享和監管方面加強溝通協作。
五是風險管理。風險管理是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既能防風險,也能創造價值,提升利益相關者回報。我們可以分享風險管理理念、工具、產品和技能等方面的理論與實踐。
六是專業資格培訓。粵港澳大灣區需要大量高素質金融人才,既了解內地經濟運行特征,又熟悉國際技術和理念。一些專業領域的管理和操作人才培訓培養都很急迫,如公估師、精算師、理財師、審計師等。
今天我就講這么多,預祝本屆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