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南風井 ,作者碼萬祺
解讀醫保政策、商保學習思考、醫療醫藥觀察。
在整個國際市場上,壽險似乎也并不是最為主流的業務,很多以壽險經營聞名于世的巨頭,在營收表現上并不出眾,全面落后于健康險市場與財產險市場。尤其是健康險,在國際范圍內,可謂是保險業的主角。
最引人矚目的,無疑就是有著股神巴菲特神話加持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在市值方面的驚人表現。作為市值最高的保險公司,其高達9075.4億美元的市值,是第二名聯合健康集團的兩倍還多。
也應當注意到,在股神巴菲特的各種投資神話和故事演繹下,伯克希爾-哈撒韋自身也流量滿滿,盡管很多人其實并不知道這家公司是財險經營為特點,然而資本市場本身的特點與不斷累積的話題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抬升了市值上的表現。
不過壽險板塊所展現出的盈利能力也依然可觀,以近年來在亞洲市場飛速發展的友邦保險為例,其在中國內地和東南亞市場憑借高質量的代理人體系與堅持長期性、多元化的產品策略,形成了針對中高端客群的品牌效應,穩步推動業績增長,展現出強勁的價值能力。
據瑞再研究院報告顯示,亞洲新興市場(包括印度、泰國、印尼及馬來西亞等國家)預計將在未來數年繁榮發展,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預計2023-2024兩年,亞洲新興市場的非壽險保費將分別增長6.7%和6.2%,而壽險保費將分別增長5.0%和5.4%。
筆者感觸:
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財險的創新做法,離我們更近。美國財險市場比我們更衰老。
相較于人身險,財險更顯示保險人的業務能力。國內財險需要產品創新。
財險與人身險,在面客時互為支腿,可以是從財險到人身險滲透,也可以是反過來的過程。
就像人壽保險與長護險責任轉換試點,不排除有財險與人身險責任轉換,仍以客戶為中心。
高質量發展進程中,行業年年吃壽險,從國際經驗看,壽險份額不斷降。
豈止是壽險營銷人員數量下降,壽險客戶數量估計也在流失,未來更講綜合經營客戶經營。
巴菲特為何選中財險作為業務鏈條的一環?財險還能做哪些工作?這個命題很有現實意義。
筆者對財險實在是不懂不懂以及不懂,所以就感慨這么多,學新興市場。
壽險已是夕陽,健康險長大了卻不太懂得人情世故,唯有財險,是八九點鐘的太陽般萬照。
感謝今日保平臺對本文的啟發。
筆者按:如果我們不想像美國一樣衰老,我們就要多學新興市場。我們為什么沒有學美國市場,因為它衰老。我們為什么沒有學新興市場,因為它小,但這不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