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滿60周歲及以上,參加本市職工醫?;蚓用襻t保,辦理了申領基本養老金手續,且經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失能程度達到評估等級2至6級并在評估有效期內的參保人員都可享受該服務。
參保人可在社區日間照護、養老機構、居家上門3種護理服務方式中,自行選擇一種。長護險對于機構居家上門服務時長和內容有著嚴格規定:基本生活照料類包括頭面部清潔梳理、洗發、沐浴、剪指甲等27個項目,常用臨床護理類包括藥物喂服、物理降溫、壓瘡傷口換藥等15個項目。
根據評估等級,最高一周上門服務7次,每次1小時,對于上門服務所產生的費用,長護險基金報銷90%,個人承擔10%,醫療照護員為65元每小時。記者算了一筆賬,符合要求的上海老人每次護理個人僅需支付6.5元,按照每月28小時計算,長護險基金每月可報銷1638元,個人每月只需支付182元。
筆者感觸:
就好像當年最早買電動小汽車的,補貼比例很多。后來呢,今后呢,肯定是要補貼變薄的。這很有前瞻性。
當前,為吸引長護險參?;蛲鈪⒈#鏊蕉ǖ糜幸稽c大酬賓。比如:長護險基金每月可報銷1638元,個人每月只需支付182元。
辨證看,還有很多地方沒有覆蓋長護險,倘若在今天這些地方馬上被覆蓋了,規劃財務與待遇保障彼此一照面,可能不可持續,距離安全運行紅線有些遠。
當然,伴隨人口老齡化,無論待遇水平現今再怎么退讓,未來還是要做待遇與籌資銜接調整的。
回到當下及未來,普通百姓人家為什么急需并參加長護險?如果結合上海市情,主要優勢不在博弈拿到錢,而在規范取得服務。我想,這是長護險政府方、用戶方的共同一致愿望。薅羊毛時代早沒了。
也就是說,主要邏輯不是用長護服務盲目填滿長護險,而是用長護險適度支持長護服務。失能標準、服務標準就是調節的閥門。廣大用戶要清楚:什么事,需要什么服務,付出多少費用,背書少欺詐。
家里經濟條件好一些的,不妨在長護險支付以外,從那個長護服務小名單里多買一些服務項目、頻次。服務收費水平可以適度高一些。長護險待遇水平的規定總歸是一套的,設置太優厚,會出大問題。
本來沒那么多欺詐的可能可行性,刺激供需聯手也就有了。本來沒那么多設定費率上的說不出口,待遇鋪張了一些,導致真實費用與用量的數據基礎走樣了一些。再往回收斂是可以的,但要注意幅度。
從服務供給側看,待遇水平運行壓力就會傳到戰略購買上,一味地壓價格提效率,到一定時期,需要觀察下長護業從業人員來源地、年齡結構。如果都是安徽來滬務工人員、5060為主,發展不很健康。
確有生活困難的,那理應是做長護險的三重保障或兩重保障的,醫療救助或類似的制度來幫忙。
感謝國際金融報平臺對本文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