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網文《護工陳阿姨》火了。
文中辛苦勞作了一輩子的護工陳阿姨,一語道出了發人深省的現實——農村人和城里人最本質的差別,就是醫保和退休金。
作者感嘆,“醫保、養老金”這五個字,是城鄉最實質的差別;是生活最低的安全線;是做人最后尊嚴守望。
養老金關系著每個人的錢袋子,如今正面臨著系列改革。4月20日,在博鰲亞洲論壇上,來自中國央行和銀保監會的官員、養老領域資深專家、國外養老金管理機構人士圍繞著中國養老金改革的方向,探討了中國從養老金賬戶空轉到做實、走向積累制還有多遠。
養老金個人賬戶已有條件做實
在過去很長時間,養老金制度改革最大的爭議之一,就是要不要將個人養老金賬戶做實。目前我國個人養老金是名義賬戶形式,即現收現付制,用當年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繳納的社保,支付退休一代人的養老金。
在個人養老金空賬的模式下,個人繳納社保意愿往往不強,難以形成資金的積累,享受到養老金長期投資的資本紅利。隨著老齡化的到來,養老金的缺口在變大。
央行副行長李波從金融業發展的角度認為,中國具備條件做實積累型養老金。如果能推動我國養老金改革向積累型發展,就會積累很大一筆“長錢”,幫助解決金融體系存在的長期資本不足的問題。
他闡述了自己的兩個觀察:
一是中國金融體系一個短板是長期資本不足,尤其是股本不足。支持實體經濟的資金中貸款的占比較高,使得宏觀杠桿率偏高;但與此同時,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力度不足,正是因為科技創新需要大量的股本,但我國金融體系的股本不足,因為缺乏“長錢”,也導致資本市場波動偏大。
二是從國際經驗看,長期資本(“長錢”)的主要來源,是積累型的養老金。
李波認為,做大積累型養老金規模最大的好處,就是優化儲蓄結構,應該把一部分儲蓄安排到養老金賬戶中。他建議,我國應借鑒國際對養老金各支柱的分類標準和維度,這樣才能思考清楚我國下一步養老金改革應重點抓住哪些支柱,并清晰的知道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教授表示,養老金賬戶是否能夠做實,跟經濟發展階段有關,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候,是做不實的。近年,隨著生物收益率和經濟體利率之間差距的縮小,我們已經有條件做實養老金賬戶了。
在接受券商中國記者采訪時表示,鄭秉文表示,我國養老金個人賬戶空賬有歷史原因,坐實名義賬戶有著非常大的挑戰,比如要把賬戶做實,錢從哪里來,是很現實的問題。
但是,對于過渡期的養老金支出短缺的問題,央行副行長李波提出,或許可以發行超長期國債支持過渡期。
談及可以動用哪些資源實現養老金轉型,李波認為可通過以下三方面:
一是國有資本減持,“目前我們已經在做了,但可以進一步加大力度”;
二是將來可以拿出一部分國有土地的收益用來支持養老金轉型的過渡期;
三是如果前兩項還不夠,還可以發行超長期國債來支持過渡期,比如50年期、100年期。
“一旦過渡期成功度過,實現轉型,就會對我國經濟增長,尤其是技術創新、資本市場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支持作用,進而可以用下一輪的經濟增長來償還超長期國債。”李波稱,“這可以實現在高科技創新條件下更高層次的經濟增長,也利于實現養老金的可持續性。”
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表示,我國養老金第三支柱尚未建立完善,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稅收激勵不到位。世界上很多國家能做大第三支柱,稅收激勵是很重要的前提條件。另一方面,需要有相應的金融產品來滿足第三支柱資金的投資需求,我國現在缺乏長久期的資產可供投資。現在保險公司的負債一般時間較長,平均有13年,但資產的平均期限只有六七年,資產負債有6-7年的期限錯配。
未來如果有更多的資金轉化為長期養老金,這些資金除了可以投資資本市場外,還應該有長期的債券產品可供其投資,比如二三十年期的債券,甚至是100年期債券,以及更長期限的儲蓄產品和理財產品。
“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要把不具備養老特征的大量個人資金供給,轉化為長期的、有養老屬性的、有相對安全保障又有一定收益的第三支柱養老產品,我們也有這方面的基礎。”肖遠企稱。
此外,肖遠企強調,養老金產品是類似公募型的金融產品,要管控好風險,要在本金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一定收益,需要相關的制度安排進行保障。